[toc]
之前的时代 | 反动与先驱 |
---|---|
清代学术绪论 |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中、下) |
这一讲,是楔子。秉承梁任公自己的史学思想:"本讲义所讲的时代,是从他前头的时代反动出来。” 这一讲的核心,就是习总书记,之前说过的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主潮 |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 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 | 读书训诂 | ||
---|---|---|---|---|---|
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 支流,不占优势 | ||||
古典考据学之前的时代 | 道学的兴衰 | 道学的兴起 | 时代人心 | 物质生活极盛而衰 | 追求内心生活 严肃朴素 |
战乱频仍,人心内敛 | |||||
佛学挑战 | 佛与儒的斗争、融合 | 玄学 | |||
道学的衰落 | 八股文 | 不读书, 不实践, 明心见性(玄学) |
少数君子,为国为民; 多数末流,道德败坏; 学术之争,演变为党争; 醉心空谈,罔顾民生、外辱; 以致亡国 |
||
阳明心学 | 振奋人心 | ||||
对道学的反动 | 事功派 | 看不上道学家 | |||
文学派 | |||||
势利派 | 利用事功派、文学派 结盟,打击异己 |
||||
对王学的反动 | 自身、自然、历算、读书、佛学 | 晚明最末之二三十年,机兆已经大露, 明亡清兴以后,大反动成功。 |
八股先生 | |||
---|---|---|---|
阳明派 | 见心明性 | 正人君子 | |
末流 | 毫无道德 | ||
道学派 | 与恶势力斗争 | 正人君子 | |
末流 | |||
反对派 | 事功派 | 时务 | |
文学派 | 学问 | ||
势利派 | 趋炎附势 |
明末,到康熙朝,历时顺治朝十六年,康熙朝六十年。
时代思潮(流行、风气) | ||||
---|---|---|---|---|
四大时代思潮 自秦以后 |
汉之经学 | |||
隋唐之佛学 | ||||
宋及明之理学 | ||||
清之考证学 | ||||
产生的原因 | 环境变迁 | |||
心理感召 | ||||
特点 | 群众运动 | 自发 | ||
支派众多 | ||||
同趋一方向 | ||||
时代思潮 发展演变 四期 |
生 启蒙期 |
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 | ||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 | ||||
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 | ||||
住 全盛期 |
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 | |||
一世才智之士,以此为好尚;阘冗者犹希声附和 | ||||
异 蜕分期 |
取局部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研究方法,应用之于别方面派中小派出焉 | |||
新衍之别派与旧传之正统派成对峙之形势 | ||||
灭 衰落期 |
社会、人心变异,陈陈相因,固已可厌。 | |||
承其流者,不过捃摭末节以弄诡辩 | ||||
支派分裂,相互倾轧 | ||||
明末清初的政治环境 | 异族统治 学者痛悔 |
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 | ||
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 | ||||
ta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 | ||||
本是异族 稳固统治 |
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 | |||
清初三期政策 | 利用政策 | 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 | ||
高压政策 | 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 | |||
怀柔政策 | 康熙十一二年以后 | |||
清初学术变迁的形势 | 前明遗老支配学界 | 对于王学实行革命 | ||
经世致用(为政治) | ||||
形势渐变 | 历史背景 | 遗老凋零 | ||
满清统治稳固,政治理想无望 | ||||
新朝出生之人,已然习惯 | ||||
文字狱 | ||||
社会安宁,能安心求学 | ||||
圣王康熙 | ||||
新兴学派 | 经学 | 开启乾嘉学派 | ||
算学 | 开启科学 | |||
程朱学 | 汉学与王学的中间派(即宋学) | |||
实践学 | 改革王学 |
《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文字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最伟大者,是:
古典考古学的兴盛
科学与考据学 两个疑问 |
科学不兴 | 内部 | 科举制度 价值导向 | |
---|---|---|---|---|
外部 | 耶稣会 科学萌芽 |
内部分裂 | ||
参与皇位争夺 | ||||
考据学兴盛 | 对道学的反动 | 由主观的推想而 变为客观的考察 |
自然界现象 | |
社会文献 | ||||
对科学的反对 不能接受自然科学研究 |
耶稣会异变 | 敌视“祭天”、“崇祖” | ||
学者不屑 | 艺成而下 | |||
古典考据学独盛 | 雍乾两朝 政治压迫 |
雍正帝是个极猜忌刻薄的人 而又十分雄鸷 |
威吓操纵 | |
爱出风头 | ||||
乾隆帝附庸风雅,恃强争胜 | 假意提倡文化 | |||
烧书禁书 | ||||
汉学大兴 | 背景 | 皇帝倡宋学,民间“反宋学”(汉学),江浙为最(也是受压迫最深) | ||
大兴标志 | 开四库馆 | |||
鼎盛标志 | 《四库提要》 | |||
乾嘉诸老 | 支派 | 两大支派 | 吴派 | 信古 |
纯汉学 | ||||
皖派 | 求是 | |||
考证学 | ||||
其他支派 | 扬州派 | 广博 | ||
浙东派 | 史学 | |||
学风 | 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 | |||
成果 | 经书、史料、辨伪、辑佚、校勘、训诂、音韵、算学、地理、金石、方志、类书、丛书 | |||
社会支持 | 好尚、附庸风雅 | |||
评价 | 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 | |||
启示 | 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 |
古典考证学的衰落 考证学直至今日还未曾破产,而且转到别个方面和各种社会科学会发生影响。 虽然,古典考证学,总以乾嘉两朝为全盛时期,以后便渐渐蜕变,而且大部分趋于衰落了。
古典考据学衰落——政治环境与学界 | |||||
---|---|---|---|---|---|
乾隆、嘉庆、道光的政治与学界 | 政治 | 乾隆朝清运转移 | 晚年民穷财尽 | ||
晚年权威失堕 | |||||
嘉庆、道光报乾隆之恶因 | 国内动乱 | ||||
鸦片战争 | |||||
学界 | 开始过问政治 | 个人 | |||
常州派 | 源头 | 经学:公羊 | |||
文学:阳湖派 | |||||
经世致用 | 经学文学派合 | ||||
经世致用(政治上) | 龚自珍、魏源 | ||||
咸丰、同治年的政治、学界 | 政治 | 洪杨之乱 | 风声鹤唳 文化中心被破坏(江、皖、浙) |
藏书 | |
捻、回、苗乱 | 稿本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学者 | ||||
学界 | 宋学复兴 | 汉学支离破碎 | |||
复兴宋学,反汉学 | |||||
西学讲求 |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 大炮(主要) | |||
翻译书籍(影响深远) | |||||
敌视西学 | 学习大炮,敌视西教 | ||||
排满 | “驱逐胡人” | ||||
光绪初年的政治、学界 | 政治 | 内部,气象向荣 | |||
外部,压迫日紧 | 外辱 | 各种不平等条约 | |||
中日甲午海战 | |||||
清廷威权丧尽 | |||||
学界 | 考据学发展 | 传统考据学 | 依旧发展 | ||
局部研究 | 一、金石学;二、元史及西北地理学;三、诸子学 | ||||
汉学与宋学联合 | 曾文正提倡桐城古文 | ||||
学界反思 | 反思内容 | 何以积贫积弱?如何改变局势? | |||
指导思想 | 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 经世致用 | |||
反八股科举 | |||||
反满州统治 | |||||
反君主专制 | |||||
新旧之辨 | 新思想的反动 | 康有为 | 常州学派 | ||
经世致用 | |||||
新旧学术争辩 | 梁任公与张之洞 | 新学与汉学宋学 | |||
学术到政治 | 戊戌政变 | ||||
仇恨西人、西学 | |||||
旧学屈服 | 背景 | 国外屡次侵略,旧势力仓皇逃窜 | |||
重要事件 | 八股科举废除 | ||||
酝酿革命 | 政治革命 | 梁启超一众 | 输注外国学说 | ||
复活中国故善 | |||||
种族革命 | 章太炎一众 | 受浙东派黄宗羲等人影响 | |||
新考据学 | |||||
思想译著 | 严复 | 专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 | |||
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一众 | ||||
师范 | 速成师范 | 范静生源廉 | 辛亥革命速胜之功臣 | ||
速成法政 | 民国教育之发源 | ||||
总结 清末三四十年的思潮 | 1. 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的部分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 2. 一时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杂,二是肤浅。 |
蜕变衰落的原因,有一部分也可以从政治方面解答。
Keyboard shortcuts
↑, ←, Pg Up, k | Go to previous slide |
↓, →, Pg Dn, Space, j | Go to next slide |
Home | Go to first slide |
End | Go to last slide |
Number + Return | Go to specific slide |
b / m / f | Toggle blackout / mirrored / fullscreen mode |
c | Clone slideshow |
p | Toggle presenter mode |
t | Restart the presentation timer |
?, h | Toggle this help |
s | Toggle scribble toolbox |
o | Tile View: Overview of Slides |
Esc | Back to slideshow |
[toc]
之前的时代 | 反动与先驱 |
---|---|
清代学术绪论 |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中、下) |
这一讲,是楔子。秉承梁任公自己的史学思想:"本讲义所讲的时代,是从他前头的时代反动出来。” 这一讲的核心,就是习总书记,之前说过的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主潮 |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 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 | 读书训诂 | ||
---|---|---|---|---|---|
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 支流,不占优势 | ||||
古典考据学之前的时代 | 道学的兴衰 | 道学的兴起 | 时代人心 | 物质生活极盛而衰 | 追求内心生活 严肃朴素 |
战乱频仍,人心内敛 | |||||
佛学挑战 | 佛与儒的斗争、融合 | 玄学 | |||
道学的衰落 | 八股文 | 不读书, 不实践, 明心见性(玄学) |
少数君子,为国为民; 多数末流,道德败坏; 学术之争,演变为党争; 醉心空谈,罔顾民生、外辱; 以致亡国 |
||
阳明心学 | 振奋人心 | ||||
对道学的反动 | 事功派 | 看不上道学家 | |||
文学派 | |||||
势利派 | 利用事功派、文学派 结盟,打击异己 |
||||
对王学的反动 | 自身、自然、历算、读书、佛学 | 晚明最末之二三十年,机兆已经大露, 明亡清兴以后,大反动成功。 |
八股先生 | |||
---|---|---|---|
阳明派 | 见心明性 | 正人君子 | |
末流 | 毫无道德 | ||
道学派 | 与恶势力斗争 | 正人君子 | |
末流 | |||
反对派 | 事功派 | 时务 | |
文学派 | 学问 | ||
势利派 | 趋炎附势 |
明末,到康熙朝,历时顺治朝十六年,康熙朝六十年。
时代思潮(流行、风气) | ||||
---|---|---|---|---|
四大时代思潮 自秦以后 |
汉之经学 | |||
隋唐之佛学 | ||||
宋及明之理学 | ||||
清之考证学 | ||||
产生的原因 | 环境变迁 | |||
心理感召 | ||||
特点 | 群众运动 | 自发 | ||
支派众多 | ||||
同趋一方向 | ||||
时代思潮 发展演变 四期 |
生 启蒙期 |
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 | ||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 | ||||
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 | ||||
住 全盛期 |
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 | |||
一世才智之士,以此为好尚;阘冗者犹希声附和 | ||||
异 蜕分期 |
取局部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研究方法,应用之于别方面派中小派出焉 | |||
新衍之别派与旧传之正统派成对峙之形势 | ||||
灭 衰落期 |
社会、人心变异,陈陈相因,固已可厌。 | |||
承其流者,不过捃摭末节以弄诡辩 | ||||
支派分裂,相互倾轧 | ||||
明末清初的政治环境 | 异族统治 学者痛悔 |
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 | ||
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 | ||||
ta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 | ||||
本是异族 稳固统治 |
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 | |||
清初三期政策 | 利用政策 | 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 | ||
高压政策 | 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 | |||
怀柔政策 | 康熙十一二年以后 | |||
清初学术变迁的形势 | 前明遗老支配学界 | 对于王学实行革命 | ||
经世致用(为政治) | ||||
形势渐变 | 历史背景 | 遗老凋零 | ||
满清统治稳固,政治理想无望 | ||||
新朝出生之人,已然习惯 | ||||
文字狱 | ||||
社会安宁,能安心求学 | ||||
圣王康熙 | ||||
新兴学派 | 经学 | 开启乾嘉学派 | ||
算学 | 开启科学 | |||
程朱学 | 汉学与王学的中间派(即宋学) | |||
实践学 | 改革王学 |
《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文字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最伟大者,是:
古典考古学的兴盛
科学与考据学 两个疑问 |
科学不兴 | 内部 | 科举制度 价值导向 | |
---|---|---|---|---|
外部 | 耶稣会 科学萌芽 |
内部分裂 | ||
参与皇位争夺 | ||||
考据学兴盛 | 对道学的反动 | 由主观的推想而 变为客观的考察 |
自然界现象 | |
社会文献 | ||||
对科学的反对 不能接受自然科学研究 |
耶稣会异变 | 敌视“祭天”、“崇祖” | ||
学者不屑 | 艺成而下 | |||
古典考据学独盛 | 雍乾两朝 政治压迫 |
雍正帝是个极猜忌刻薄的人 而又十分雄鸷 |
威吓操纵 | |
爱出风头 | ||||
乾隆帝附庸风雅,恃强争胜 | 假意提倡文化 | |||
烧书禁书 | ||||
汉学大兴 | 背景 | 皇帝倡宋学,民间“反宋学”(汉学),江浙为最(也是受压迫最深) | ||
大兴标志 | 开四库馆 | |||
鼎盛标志 | 《四库提要》 | |||
乾嘉诸老 | 支派 | 两大支派 | 吴派 | 信古 |
纯汉学 | ||||
皖派 | 求是 | |||
考证学 | ||||
其他支派 | 扬州派 | 广博 | ||
浙东派 | 史学 | |||
学风 | 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 | |||
成果 | 经书、史料、辨伪、辑佚、校勘、训诂、音韵、算学、地理、金石、方志、类书、丛书 | |||
社会支持 | 好尚、附庸风雅 | |||
评价 | 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 | |||
启示 | 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 |
古典考证学的衰落 考证学直至今日还未曾破产,而且转到别个方面和各种社会科学会发生影响。 虽然,古典考证学,总以乾嘉两朝为全盛时期,以后便渐渐蜕变,而且大部分趋于衰落了。
古典考据学衰落——政治环境与学界 | |||||
---|---|---|---|---|---|
乾隆、嘉庆、道光的政治与学界 | 政治 | 乾隆朝清运转移 | 晚年民穷财尽 | ||
晚年权威失堕 | |||||
嘉庆、道光报乾隆之恶因 | 国内动乱 | ||||
鸦片战争 | |||||
学界 | 开始过问政治 | 个人 | |||
常州派 | 源头 | 经学:公羊 | |||
文学:阳湖派 | |||||
经世致用 | 经学文学派合 | ||||
经世致用(政治上) | 龚自珍、魏源 | ||||
咸丰、同治年的政治、学界 | 政治 | 洪杨之乱 | 风声鹤唳 文化中心被破坏(江、皖、浙) |
藏书 | |
捻、回、苗乱 | 稿本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学者 | ||||
学界 | 宋学复兴 | 汉学支离破碎 | |||
复兴宋学,反汉学 | |||||
西学讲求 |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 大炮(主要) | |||
翻译书籍(影响深远) | |||||
敌视西学 | 学习大炮,敌视西教 | ||||
排满 | “驱逐胡人” | ||||
光绪初年的政治、学界 | 政治 | 内部,气象向荣 | |||
外部,压迫日紧 | 外辱 | 各种不平等条约 | |||
中日甲午海战 | |||||
清廷威权丧尽 | |||||
学界 | 考据学发展 | 传统考据学 | 依旧发展 | ||
局部研究 | 一、金石学;二、元史及西北地理学;三、诸子学 | ||||
汉学与宋学联合 | 曾文正提倡桐城古文 | ||||
学界反思 | 反思内容 | 何以积贫积弱?如何改变局势? | |||
指导思想 | 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 经世致用 | |||
反八股科举 | |||||
反满州统治 | |||||
反君主专制 | |||||
新旧之辨 | 新思想的反动 | 康有为 | 常州学派 | ||
经世致用 | |||||
新旧学术争辩 | 梁任公与张之洞 | 新学与汉学宋学 | |||
学术到政治 | 戊戌政变 | ||||
仇恨西人、西学 | |||||
旧学屈服 | 背景 | 国外屡次侵略,旧势力仓皇逃窜 | |||
重要事件 | 八股科举废除 | ||||
酝酿革命 | 政治革命 | 梁启超一众 | 输注外国学说 | ||
复活中国故善 | |||||
种族革命 | 章太炎一众 | 受浙东派黄宗羲等人影响 | |||
新考据学 | |||||
思想译著 | 严复 | 专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 | |||
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一众 | ||||
师范 | 速成师范 | 范静生源廉 | 辛亥革命速胜之功臣 | ||
速成法政 | 民国教育之发源 | ||||
总结 清末三四十年的思潮 | 1. 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的部分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 2. 一时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杂,二是肤浅。 |
蜕变衰落的原因,有一部分也可以从政治方面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