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00:00
Notes for current slide
Notes for next slide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4章笔记

研几日志

止于至善

2024-03-03

1 00:28
2

目录

[toc]

3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目录

之前的时代 反动与先驱
清代学术绪论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中、下)
4

第一讲 反动与先驱

这一讲,是楔子。秉承梁任公自己的史学思想:"本讲义所讲的时代,是从他前头的时代反动出来。” 这一讲的核心,就是习总书记,之前说过的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主潮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 读书训诂
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支流,不占优势
古典考据学之前的时代 道学的兴衰 道学的兴起 时代人心 物质生活极盛而衰 追求内心生活
严肃朴素
战乱频仍,人心内敛
佛学挑战 佛与儒的斗争、融合 玄学
道学的衰落 八股文 不读书,
不实践,
明心见性(玄学)
少数君子,为国为民;
多数末流,道德败坏;
学术之争,演变为党争;
醉心空谈,罔顾民生、外辱;
以致亡国
阳明心学 振奋人心
对道学的反动 事功派 看不上道学家
文学派
势利派 利用事功派、文学派
结盟,打击异己
对王学的反动 自身、自然、历算、读书、佛学 晚明最末之二三十年,机兆已经大露,
明亡清兴以后,大反动成功。
5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主潮

  1. 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
  2. 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1. 可惜客观考察,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
  3. 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 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1. 这个支流屡起屡伏,始终未能很占势力
6

道学的兴衰

  1. 本讲义所讲的时代,是从他前头的时代反动出来。
  2. 宋元明三朝,有一种新学术系统出现,名曰“道学”。六百年间,便是“道学”自发生成长以至衰落的全时期。
  3. 道学的产生六朝隋唐——前一个朝代
    1. 回到内生活的追求,向肃素朴一路走去。时代人心
      1. 初期、中期,社会种种惰气
        1. 物质上文化发达得很灿烂,建筑 、文学、美术、音乐等等都呈现历史以来最活泼的状况。
        2. 这种文明烂熟的结果,养成社会种种惰气。
      2. 末期,回到内生活的追求
        1. 自唐天宝间两京陷落,过去的物质文明已交末运,
        2. 晚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人心越发厌倦,
        3. 入到宋朝,便喜欢回到内生活的追求,向严肃素朴一路走去。
    2. 佛教
      1. 佛教与儒教合流
        1. 印度佛教各派教理尽量输入,思想界已经搀入许多新成分
        2. 但始终儒自儒、佛自佛,采一种不相闻问的态度。
        3. 到了中晚唐,两派接触的程度日渐加增
        4. 一方面有韩愈一流人据儒排佛
        5. 一方面有梁肃、李翱一流人援佛入儒
        6. 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
      2. 各派都衰,禅宗独盛
        1. 专用内观工夫
        2. 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
  4. 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5. 道学派别,虽然不少,但有一共同之点: 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上
    1. 原来儒家开宗的孔子
      1. 不大喜欢说什么“性与天道”,
      2. 只是想从日用行为极平实处陶养成理想的人格。
    2. 但到了佛法输入以后,儒家和印度思想对抗
      1. 一半由儒家的自卫,一半由时代人心的要求
      2. 总觉得把孔门学说找补些玄学的作料才能满足
        1. 于是从“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礼记》里头抬出《大学》、《中庸》两篇出来,再加上含有神秘性的《易经》作为根据。
    3. “道学”最主要的精神,实在于此。所以在“道学”总旗帜底下,虽然有吕伯恭、朱晦庵、陈龙川各派,不专以谈玄为主,然而大势所趋,总是倾向到明心见性一路
      1. 像陆子静、王阳明的讲法
      2. 到明的中叶,姚江(王阳明)学派,奄袭全国,和佛门的禅宗,混为一家。
7

明末党争

八股先生
阳明派 见心明性 正人君子
末流 毫无道德
道学派 与恶势力斗争 正人君子
末流
反对派 事功派 时务
文学派 学问
势利派 趋炎附势
  1. 明朝学术界,衰弱得可怜。
    1. 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
  2. 阳明,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结束了五百年的道学。王阳明结束了五百年的道学派,道学派有六百年不是么,阳明也是道学派。
  3. 但晚年已经四方八面受人妒忌排挤,不得志以死, 身后,师门势力笼盖全国,然而反对的亦日益加增,
    1. 反对派别,大略有三:
      1. 其一,事功派,觉得他们都是书生迂阔,不切时务。
        1. 如张江陵居正辈
      2. 其二,文学派,觉得他们学问空疏,而且所讲的太干燥无味。
        1. 如王弇州世贞辈
      3. 其三,势利派,专和正人君子作对,对于讲学先生,自然疾之如仇。
        1. 惟利是趋,依附魏忠贤一班太监
  4. 反对道学派三角同盟以对付道学派
    1. 事功、文学两派为势利派利用
      1. 事功、文学两派看不起道学派,道学派也看不起他们,由相轻变为相攻。
      2. 结果这两派为势利派利用
    2. 双方意见闹到不得开交
      1. 中间经过“议礼”、“红丸”、“梃击”、“移宫”诸大案
      2. 小题大做
  5. 道学派结党反扑
    1. 道学派大本营,前有“东林”,后有“复社”,都是用学术团体名义,实行政党式的活动。他们对于恶势力拼命奋斗的精神,固然十分可敬可佩
    2. 但党势渐成以后,依草附木的人日多,也不免流品很杂。
  6. 都是八股先生最占势力其实不过王阳明这面大旗底下一群八股先生和魏忠贤那面大旗底下一群八股先生打架。
  7. 何况阳明这边的末流,也放纵得不成话
    1. 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
      1. 如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李卓吾贽等辈,简直变成一个“花和尚”
      2. 把个人道德、社会道德一切藩篱都冲破了,如何能令敌派人心服?
  8. 几十年门户党派之争,闹到明朝亡了一齐拉倒
    1. 总之晚明政治和社会所以溃烂到那种程度,最大罪恶,自然是在那一群下流无耻的八股先生,巴结太监,鱼肉人民。我们一点不能为他们饶恕。
    2. 却是和他们反对的,也不过一群上流无用的八股先生,添上几句“致知格物”的口头禅做幌子,和别人闹意见闹过不休。
    3. 最高等的如颜习斋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至矣极矣。
    4. 张献忠、李自成已经把杀人刀磨得飞快,
    5. 满洲人已经把许多降将收了过去,准备着看风头捡便宜货入主中原。
8

明亡,责之阳明

  1. 对于那群阉党、强盗、降将,以及下流无耻的八股先生,罪恶滔天,不值得和他算账了。
  2. 对于这一群上流无用的道学先生,也不能把他们的责任轻轻放过。
  1. 不惟圣道之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罔识,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学。李刚主
  2. 静坐内视,论性谈天,与夫子之言,一一乖反。坐大司马堂批点《左传》,敌兵临城,赋诗进讲,觉建功立名,俱属琐屑,日夜喘息著书,曰此传世业也。李刚主
  3. 明朝以时文取士。此物既为尘羹土饭,而讲道学者又迂腐不近人情。朱舜水
  4.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顾亭林
    1. 明亡,推原祸始,自然责备到阳明
  5. 王夷甫(衍)之清谈、王介甫(安石)之新说。其在于今,则王伯安(守仁)之良知是也。顾亭林
  6. 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刑戮之民、阉贼之党皆争附焉。王船山
  7. 清谈害实,始于魏晋,而固陋变中,盛于宋南北。宋而后,齐逞意见,专事口舌。费燕峰
    1. 平心而论,阳明学派,在二千年学术史上,确有相当之价值,不能一笔抹杀,但末流积弊,既已如此,举国人心对于他,既已由厌倦而变成憎恶,那么这种学术,如何能久存?
9

对王学的反动

  1. 大反动的成功,自然在明亡清兴以后。但晚明最末之二三十年,机兆已经大露。
  2. 王学自身的反动。舍空谈而趋实践。
    1. 最显著的是刘蕺山宗周一派
      1. 特标“证人”主义
      2. 以“慎独”为入手
      3. 舍空谈而趋实践,把王学中谈玄的成分减了好些。
    2. 只能认为旧时代的结局,不能认为新时代的开山。
  3. 自然界探索的反动。厌蹈空喜踏实。
    1. 徐霞客,《霞客游记》
    2. 宋长庚名应星,《画音归正》,《天工开物》
  4. 西学东渐。欧洲历算学之输入。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1. 历法改革
    2. 利、徐合译之《几何原本》
    3. 《天学初函》、《崇祯历书》中几十部书,历算学
    4. 《辨学》一编,为西洋论理学输入之鼻祖。
    5. 徐文定之《农政全书》、熊三拔之《泰西水法》
    6. 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
  5. 藏书及刻书的风气渐盛。
    1. 明朝人不喜读书,已成习惯。
    2. 到万历末年以后,风气渐变了。
      1. 焦弱侯名竑,范尧卿名钦天一阁,毛子晋名晋汲古阁,毛斧季
      2. 黄梨洲、万九沙、全谢山都读天一阁藏书
      3. 汲古阁刻本书,流布古籍最有功,且大有益于校勘家。
  6. 佛教对自身的反动。反禅宗,倡净土宗。禅净优劣,本来很难说。
    1. 宋、元、明三朝,简直可以说除了禅宗,别无佛教。
    2. 晚明忽然出了三位大师。
      1. 莲池名袾宏;憨山名德清;蕅益名智旭
        1. 《云栖法汇》莲池著、《梦游集》憨山著、《灵峰宗论》蕅益著
        2. 他们提倡净土宗。
      2. 修持的反动: 净宗,从极平实的地方立定,做极严肃的践履工夫
      3. 学理的反动
        1. 憨山注《楞伽》、《楞严》;
        2. 蕅益注《楞严》、《起信》、《唯识》,乃至把全藏通读,著成《阅藏知津》一书。
      4. 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回到隋唐人做佛学的途径。
10

第二讲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

明末,到康熙朝,历时顺治朝十六年,康熙朝六十年。

时代思潮(流行、风气)
四大时代思潮
自秦以后
汉之经学
隋唐之佛学
宋及明之理学
清之考证学
产生的原因 环境变迁
心理感召
特点 群众运动 自发
支派众多
同趋一方向
时代思潮
发展演变
四期

启蒙期
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
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

全盛期
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
一世才智之士,以此为好尚;阘冗者犹希声附和

蜕分期
取局部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研究方法,应用之于别方面派中小派出焉
新衍之别派与旧传之正统派成对峙之形势

衰落期
社会、人心变异,陈陈相因,固已可厌。
承其流者,不过捃摭末节以弄诡辩
支派分裂,相互倾轧
明末清初的政治环境 异族统治
学者痛悔
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
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
ta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
本是异族
稳固统治
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
清初三期政策 利用政策 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
高压政策 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
怀柔政策 康熙十一二年以后
清初学术变迁的形势 前明遗老支配学界 对于王学实行革命
经世致用(为政治)
形势渐变 历史背景 遗老凋零
满清统治稳固,政治理想无望
新朝出生之人,已然习惯
文字狱
社会安宁,能安心求学
圣王康熙
新兴学派 经学 开启乾嘉学派
算学 开启科学
程朱学 汉学与王学的中间派(即宋学)
实践学 改革王学
11

时代思潮

  1. 产生的原因
    1. 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
    2. 同趋于一方向“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
  2. 变化
    1. 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
    2. 寖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
    3. 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3. 思、潮;时代、思潮
    1.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2.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4.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
    1. 汉之经学,
    2. 隋唐之佛学,
    3. 宋及明之理学,
    4. 清之考证学
12

群众运动

  1.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
  2. 自发的群众运动
    1. 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画、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2.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
    3.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3. 无数小支派
    1. 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
  4. 共通观念
    1. 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
  5. ‘流行’、‘风气’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婴之,亦不乐婴之。
    1. 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
    2. 一部分人,以宣传捍卫为己任,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的精神赴之;
    3. 及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公共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
    4. 其性质几比宗教矣。一思潮播为风气,则其成熟之时也。
  6.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
    1. 一、启蒙期(生);
      1. 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
      2.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
      3. 其建设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间必已孕育
      4. 其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
    2. 二、全盛期(住);
      1. 破坏事业已告终,旧思潮屏息慴伏,不复能抗颜行,更无须攻击防卫以糜精力。
      2. 经前期酝酿培灌之结果,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继长增高,‘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粲然矣。
      3. 一世才智之士,以此为好尚,相与淬厉精进,阘冗者犹希声附和,以不获厕于其林为耻
    3. 三、蜕分期(异);
      1. 境界国土,为前期人士开辟殆尽,然学者之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只得取局部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研究方法,应用之于别方面,于是派中小派出焉。
      2. 而其时之环境,必有以异乎前;
      3. 晚出之派,进取气较盛,易与环境顺应,故往往以附庸蔚为大国,则新衍之别派与旧传之正统派成对峙之形势,或且骎骎乎夺其席。
    4. 四、衰落期(灭)。
      1. 凡一学派当全盛之后,社会中希附末光者日众,陈陈相因,固已可厌。
      2. 派中精要之义,则先辈已濬发无余;承其流者,不过捃摭末节以弄诡辩。
      3. 且支派分裂,相互倾轧,益自暴露其缺点。
      4. 环境既已变易,社会需要,别转一方向;而犹欲以全盛期之权威临之,则稍有志者必不乐受;而豪杰之士欲创新必先推旧,遂以彼为破坏之目标,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启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终焉。
      5. 此衰落期无可逃避之运命,当佛说所谓‘灭’相。
13

明末清初的政治环境

  1. 环境一项,包含范围很广,而政治现象,关系最大。
  2. 新朝是“非我族类”的满洲,抵抗几等于零。 这种激刺,唤起国民极痛切的自觉 自觉的率先表现实在是学者社会 他们自身,却都是——也许他自己不认——从“阳明学派”这位母亲的怀里哺养出来。
    1. 这些学者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势突变,他们的思想也像蚕蛾一般,经蜕化而得一新生命。
    2. 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
    3. 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
    4. 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
      1. 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
      2. 到政治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
      3. 他们里头,因政治活动而死去的人很多 剩下生存的也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
  3. 满洲人的征服事业,初时像很容易,越下去越感困难。
    1. 满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工夫便奠定北京,却须用四十年工夫才得有全中国。
    2. 这四十年里头,对于统治中国人方针,积了好些经验。
    3. 用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
    4. 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
      1. 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
      2. 满洲政府用全副精神对付这问题。
  4. 满洲政府用全副精神对付这问题,政策也因时因人而变。略举大概,可分三期:
    1. 第一期: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 利用政策。
      1. 多尔衮摄政时代
      2. 满兵仓猝入关,一切要靠汉人为虎作伥
        1. 招纳降臣
        2. 愚民 八股科举:热中富贵的人先行绊住
    2. 第二期: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高压政策。
      1. 自多尔衮死去,顺治帝亲政顺治七年,政策渐变。
        1. 全国大部分,都已在实力统治之下。
        2. 被“诱奸”过的下等“念书人”,不大用得着了。抓着机会便给他们点苦头吃吃。
        3. 对于个人
          1. 如陈名夏、陈之遴、钱谦益、龚鼎孳那班“贰臣”,糟蹋得淋漓尽致。
        4. 对于全体
          1. 如顺治十四年以后连年所起的科场案,把成千成万的八股先生吓得人人打噤。
        5. 那时满廷最痛恨的是江浙人。
        6. 因为这地方是人文渊薮,舆论的发纵指示所在,“反满洲”的精神到处横溢。
        7. 借“江南奏销案”名目,大大示威。 被牵累者一万三千余人,缙绅之家无一获免。 顺治十八年,康熙帝已即位。
      2. 鳌拜一派执政,袭用顺治末年政策,变本加厉
        1. 他们除糟蹋那等下等念书人外,
        2. 对于真正智识阶级,还兴许多文字狱
      3. 这种政策,徒助长汉人反抗的气焰,毫无效果。
    3. 第三期:康熙十一二年以后。怀柔政策。
      1. 起因
        1. 三藩之乱继起。
        2. 康熙本人的性格,本来是阔达大度一路, 当着这变乱时代,更不能不有戒心
      2. 他的怀柔政策,分三着实施
        1. 第一着,为康熙十二年之荐举山林隐逸。
        2. 失败
        3. 第二着,为康熙十七年之荐举博学鸿儒。
        4. 失败
        5. 被买收的都是二三等人物,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新进后辈。
        6. 第三着为康熙十八年之开明史馆。
        7. 这一着却有相当的成功。因为许多学者,对于故国文献,十分爱恋。
        8. 这件事到底不是私众之力所能办到,只得勉强将就了。
  5. 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
  6. 康熙帝自身对于学问之态度。他是一位极聪明而精力强满的人,热心向慕文化,有多方面的兴味。 在专制政体之下,君主的好劣,影响全国甚大,所以他当然成为学术史上有关系的人。
14

总结 清代初期学术变迁的形势及其来由

  1. 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约三四十年间,完全是前明遗老支配学界。
    1. 学术思潮
      1. 他们所努力者,对于王学实行革命(内中也有对于王学加以修正者)。
      2. 所要建设的新学派方面颇多,而目的总在“经世致用”。
      3. 他们元气极旺盛,像用大刀阔斧打开局面,但条理不免疏阔。
  2. 康熙二十年以后,形势渐渐变了。
    1. 历史背景
      1. 遗老大师,凋谢略尽。后起之秀,多半在新朝生长,对于新朝的仇恨,自然减轻。
      2. 先辈所讲经世致用之学,本来预备推倒满洲后实见施行。眼看满洲不是一时推得倒的,这些经世学都成为空谈了
      3. 经过屡次文字狱之后,人人都有戒心。
      4. 一面社会日趋安宁,人人都有安心求学的余裕
      5. 康熙帝这种“右文之主”极力提倡。
    2. 学术思潮
      1. 这个时候的学术界,虽没有前次之波澜壮阔,然而日趋于健实有条理。
      2. 其时学术重要潮流,约有四支:
        1. 一、阎百诗、胡东樵一派之经学,承顾、黄之绪,直接开后来乾嘉学派;
        2. 二、梅定九、王寅旭一派之历算书,承晚明利、徐之绪,作科学先锋;
        3. 三、陆桴亭、陆稼书一派之程朱学,在王学与汉学之间,折衷过渡。
        4. 四、颜习斋、李刚主一派之实践学,完成前期对王学革命事业而进一步。
15

代表人物简评

《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文字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最伟大者,是:

  1. 黄梨洲:他是王学的继承者、修正者,他又是史学的建设者,浙东学派由他开创。
  2. 顾亭林:他提倡“以经学代理学”,清代考证学公认他为开山之祖。他对于各部分的文献学,都开出端绪,引起后人研究
  3. 王船山:他最能为深沉之思,要建设自己一家的哲学。他又是一位历史批评家。
  4. 朱舜水:他是一位严格的道德实践家,但他有很丰富的学识和技能。他是日本学术界最大的恩人,在本国却没有什么影响。
16

第三讲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

古典考古学的兴盛

科学与考据学
两个疑问
科学不兴 内部 科举制度 价值导向
外部 耶稣会
科学萌芽
内部分裂
参与皇位争夺
考据学兴盛 对道学的反动 由主观的推想而
变为客观的考察
自然界现象
社会文献
对科学的反对
不能接受自然科学研究
耶稣会异变 敌视“祭天”、“崇祖”
学者不屑 艺成而下
古典考据学独盛 雍乾两朝
政治压迫
雍正帝是个极猜忌刻薄的人
而又十分雄鸷
威吓操纵
爱出风头
乾隆帝附庸风雅,恃强争胜 假意提倡文化
烧书禁书
汉学大兴 背景 皇帝倡宋学,民间“反宋学”(汉学),江浙为最(也是受压迫最深)
大兴标志 开四库馆
鼎盛标志 《四库提要》
乾嘉诸老 支派 两大支派 吴派 信古
纯汉学
皖派 求是
考证学
其他支派 扬州派 广博
浙东派 史学
学风 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
成果 经书、史料、辨伪、辑佚、校勘、训诂、音韵、算学、地理、金石、方志、类书、丛书
社会支持 好尚、附庸风雅
评价 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
启示 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
17

科学与考证学 两个疑问

  1. 两个疑问
    1. 第一,那时候科学像有新兴的机运,为什么戛然中止?
    2. 第二,那时候学派潮流很多,为什么后来只偏向考证学一路发展?
  2. 科学不发展
    1. 科举制度
      1. 学术界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八股和一切学问都不相容,而科学为尤甚。
      2. 清初袭用明朝的八股取士
      3. 所以科举制度,我认为科学不兴的一个原因。
        1. 当时功名富贵皆出于此途,有谁肯抛弃这种捷径学些艰辛迂远的科学呢?
        2. (科学)这种专门学问,非专门教授不可。
    2. 耶稣会内部的分裂
      1. 明末清初那一点点科学萌芽,都是从耶稣会教士手中稗贩进来。
      2. 该会初期的教士,传教方法很巧妙。他们对于中国人心理研究得极深透。
        1. 他们知道中国人不喜欢极端迷信的宗教,所以专把中国人所最感缺乏的科学智识来做引线,表面上像把传教变成附属事业,所有信教的人,仍许他们拜“中国的天”和祖宗。
        2. 这种方法,行之数十年,卓著成效。
      3. 无奈在欧洲的罗马教皇不懂情形,突然发出有名的“一七〇四年康熙四十三年教令”。
        1. 勒令他们改变方针,最要的条件是禁拜祖宗。
        2. 从康熙帝起以至朝野人士都鼓噪愤怒
        3. 于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把教皇派来的公使送到澳门监禁。
        4. 他们传来那些学问,也被带累了。
    3. 皇位争夺
      1. 也是教会行动影响到学界
      2. 专制政体之宫廷,一举一动,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力量。
      3. 耶稣会教徒党于皇太子允礽,喇嘛寺僧党于雍正帝允禛
      4. 康熙五六十年间所延揽的许多欧洲学者,到雍正帝即位之第一年,忽然驱除净尽。
  3. 为什么古典考证学独盛
    1. 明季道学反动,学风自然要由蹈空而变为核实——由主观的推想而变为客观的考察。
    2. 客观的考察有两条路
      1. 一自然界现象方面;
      2. 二社会文献方面
    3. 以康熙间学界形势论,本来有趋重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且当时实在也有点这种机兆。然而到底不成功者:
      1. 种种事故把科学媒介人失掉了。
      2. 中国学者根本习气,看轻了“艺成而下”的学问
  4. 文献所包范围很广,为什么专向古典部分发展,其他多付阙如呢?
    1. 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他本身却是阔达大度的人
    2. 到雍正、乾隆两朝却不同了。
      1. 雍正帝是个极猜忌刻薄的人,而又十分雄鸷。
        1. 不但待官吏如此,其对于士大夫社会,也极威吓操纵之能事。
        2. 汪景祺雍正二年、查嗣庭、吕留良俱雍正十四年之狱,都是雍正帝匠心独运罗织出来。
        3. 最爱出风头和别人争辩。
        4. 他生平有两部最得意的著作。
          1. 一部是《拣魔辨异录》,专和佛教禅宗底下的一位和尚名弘忍者辩论。
          2. 一部是《大义觉迷录》,专与吕晚村留良的门生曾静辩论。
        5. 若仅读他这两部书,我们并不能说他态度不对,而且可以表相当的敬服。但子细搜求他的行径
          1. 他著成《拣魔辨异录》以后,跟着把弘忍的著述尽行焚毁,把弘忍的门徒勒令还俗或改宗。
          2. 他著成《大义觉迷录》以后,跟着把吕留良发棺戮尸,全家杀尽,著作也都毁板。
        6. 在这种主权者之下,学者的思想自由,是剥夺净尽了。
      2. 他在位仅十三年,影响原可以不至甚大。无奈他的儿子乾隆帝,也不是好惹的人。他学问又在乃祖乃父之下,却偏要“附庸风雅”,恃强争胜。
        1. 他一面说提倡文化,一面又钞袭秦始皇的蓝本!
        2. 他发布禁书令,自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七年继续烧书二十四回,烧去的书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
        3. 直至乾隆五十三年,还有严谕。
        4. “所谓黄金时代”的乾隆六十年,思想界如何的不自由,也可想而知了。
    3. 凡当主权者喜欢干涉人民思想的时代,学者的聪明才力,只有全部用去注释古典。
      1. “内廷唱戏,无论何种剧本都会触犯忌讳,只得专搬演些‘封神’、‘西游’之类,和现在社会情状丝毫无关,不至闹乱子。”
      2. 雍乾学者专务注释古典,也许是被这种环境所构成。
    4. 至于他们忠实研究的结果,在文献上有意外的收获和贡献,这是别问题。
18

宋学与汉学

  1. 自康雍以来,皇帝都提倡宋学——程朱学派,但民间——以江浙为中心,“反宋学”的气势日盛,标出“汉学”名目与之抵抗。
  2. 到乾隆朝,汉学派殆占全胜。
    1. 政府方面文化事有应该特笔大书的一件事,曰编纂《四库全书》。 原来搜集图书编制目录,本属历朝承平时代之常事,但这回和前代却有点不同:
      1. 著录的书,每种都替他作一篇提要。
        1. 从前只有私人撰述
        2. 《四库提要》这部书,却是以公的形式表现时代思潮,为向来著述未曾有。
    2. 露骨的说,四库馆就是汉学家大本营,《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
      1. 就这一点论,也可以说是:康熙中叶以来汉宋之争,到开四库馆而汉学派全占胜利。
      2. 也可以说是:朝廷所提倡的学风,被民间自然发展的学风压倒。
    3. 当朱筠(汉学家)初奏请开四库馆时,刘统勋(宋学家)极力反对,结果还是朱说实行。
19

乾嘉诸老

  1. 汉学家所乐道的是“乾嘉诸老”。 因为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2. 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
    1. 一曰吴派,
      1. 吴派以惠定宇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帜,我们叫他做“纯汉学”。
    2. 二曰皖派
      1. 皖派以戴东原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帜,我们叫他做“考证学”。
    3. 此外尚有
      1. 扬州一派,领袖人物是焦里堂循、汪容甫中,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的广博。
      2. 浙东一派,领袖人物是全谢山祖望 〔三〕 、章实斋学诚,他们最大的贡献在史学。
    4. 以上所举派别,不过从个人学风上,以地域略事区分。其实各派共同之点甚多,许多著名学者,也不能说他们专属那一派。
  3. 总之,乾嘉间学者,实自成一种学风,和近世科学的研究法极相近,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特别名称,叫做“科学的古典学派”。
  4. 他们所做的工作,方面很多,举其重要者如下:
    1. 一 经书的笺释
      1. 几部经和传记,逐句逐字爬梳,引申或改正旧解者不少,大部分是用笔记或专篇体裁,为部分的细密研究。
      2. 研究进步的结果,有人综合起来作全书的释例或新注新疏,差不多每部经传都有了。
    2. 二 史料之搜补鉴别
      1. 关于史籍之编著源流,各书中所记之异同真伪、遗文佚事之阙失或散见者,都分部搜集辨证。内
      2. 中补订各史表志,为功尤多。
    3. 三 辨伪书
      1. 许多伪书或年代错误之书,都用严正态度辨证,大半成为信谳。
    4. 四 辑佚书
      1. 许多亡佚掉的书,都从几部大类书或较古的著述里头搜辑出来。
    5. 五 校勘
      1. 难读的古书,都根据善本,或厘审字句,或推比章节,还他本来面目。
    6. 六 文字训诂
      1. 此学本经学附庸——因注释经文而起,
      2. 但后来特别发展,对于各个字意义的变迁及文法的应用,
      3. 在“小学”的名称之下,别成为一种专门。
    7. 七 音韵
      1. 此学本“小学”附庸,
      2. 后来亦变成独立,对于古音、方音、声母、韵母等,发明甚多。
    8. 八 算学
      1. 在科学中此学最为发达,
      2. 经学大师,差不多人人都带着研究。
    9. 九 地理
      1. 有价值的著述不少,
      2. 但多属于历史沿革方面。
    10. 十 金石
      1. 此学极发达,
      2. 里头所属门类不少,
      3. 近有移到古物学的方向。
    11. 十一 方志之编纂
      1. 各省府州县,皆有创编或续订之志书,多成于学者之手。
    12. 十二 类书之编纂
      1. 官私各方面,多努力于大类书之编纂,
      2. 体裁多与前代不同,有价值的颇多。
    13. 十三 丛书之校刻
      1. 刻书之风大盛,单行善本固多,
      2. 其最有功文献者,尤在许多大部头的丛书。
  5. 乾嘉诸老中有三两位——如戴东原、焦里堂、章实斋等,都有他们自己的哲学,超乎考证学以上,但在当时,不甚为学界所重视。
  6. 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这些学者得着这种有力的外护,对于他们的工作进行,所得利便也不少。
  7. 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
  8. 凡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
20

第四讲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

古典考证学的衰落 考证学直至今日还未曾破产,而且转到别个方面和各种社会科学会发生影响。 虽然,古典考证学,总以乾嘉两朝为全盛时期,以后便渐渐蜕变,而且大部分趋于衰落了。

古典考据学衰落——政治环境与学界
乾隆、嘉庆、道光的政治与学界 政治 乾隆朝清运转移 晚年民穷财尽
晚年权威失堕
嘉庆、道光报乾隆之恶因 国内动乱
鸦片战争
学界 开始过问政治 个人
常州派 源头 经学:公羊
文学:阳湖派
经世致用 经学文学派合
经世致用(政治上) 龚自珍、魏源
咸丰、同治年的政治、学界 政治 洪杨之乱 风声鹤唳
文化中心被破坏(江、皖、浙)
藏书
捻、回、苗乱 稿本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者
学界 宋学复兴 汉学支离破碎
复兴宋学,反汉学
西学讲求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大炮(主要)
翻译书籍(影响深远)
敌视西学 学习大炮,敌视西教
排满 “驱逐胡人”
光绪初年的政治、学界 政治 内部,气象向荣
外部,压迫日紧 外辱 各种不平等条约
中日甲午海战
清廷威权丧尽
学界 考据学发展 传统考据学 依旧发展
局部研究 一、金石学;二、元史及西北地理学;三、诸子学
汉学与宋学联合 曾文正提倡桐城古文
学界反思 反思内容 何以积贫积弱?如何改变局势?
指导思想 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经世致用
反八股科举
反满州统治
反君主专制
新旧之辨 新思想的反动 康有为 常州学派
经世致用
新旧学术争辩 梁任公与张之洞 新学与汉学宋学
学术到政治 戊戌政变
仇恨西人、西学
旧学屈服 背景 国外屡次侵略,旧势力仓皇逃窜
重要事件 八股科举废除
酝酿革命 政治革命 梁启超一众 输注外国学说
复活中国故善
种族革命 章太炎一众 受浙东派黄宗羲等人影响
新考据学
思想译著 严复 专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
社会革命 孙中山一众
师范 速成师范 范静生源廉 辛亥革命速胜之功臣
速成法政 民国教育之发源
总结 清末三四十年的思潮 1. 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的部分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
2. 一时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杂,二是肤浅。

蜕变衰落的原因,有一部分也可以从政治方面解答。

21

古典考证学兴起之由

  1. 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
  2. 雍正十三年间最厉害,乾隆的前三四十年也还吃紧,以后便渐渐松动了。
22

乾隆、嘉庆、道光的政治与学界

  1. 政治
    1. 乾隆朝为清运转移的最大枢纽。
      1. 席祖父之业,做了六十年太平天子
      2. 到他晚年,弄得民穷财尽,已种下后来大乱之根。
      3. 就他的本身论,因年老倦勤的结果,委政和珅,权威也渐失坠凭藉太厚,还没有显露破绽
    2. 到嘉庆、道光两朝,乾隆帝种下的恶因,次第要食其报。
      1. 川、湖、陕的教匪,甘、新的回乱,浙、闽的海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 跟着便是鸦片战争,受国际上莫大的屈辱。
  2. 学界
    1. 大部分学者依然继续他们考证的工作,但“绝对不问政治”的态度,已经稍变。
      1. 个人行动:
        1. 如大经学家王怀祖念孙抗疏劾和珅
        2. 这种举动在明朝学者只算家常茶饭,在清朝学者真是麟角凤毛了。
        3. 但这种一两个人的特别行动,还算与大体无关。
      2. 欲知思潮之暗地推移,最要注意的是新兴之常州学派。
        1. 常州学派有两个源头,
        2. 一是经学,
          1. 《公羊》家经说——用特别眼光去研究孔子的《春秋》,
          2. 由庄方耕存与、刘申受逢禄开派
        3. 二是文学,
          1. 文学是阳湖派古文——从桐城派转手而加以解放,
          2. 由张皋闻惠言、李申耆兆洛开派
        4. 后来渐合为一。
        5. 派合起来产出一种新精神,就是想在乾嘉间考证学的基础之上建设顺康间“经世致用”之学。
        6. 代表这种精神的人,是龚定庵自珍和魏默深源。
        7. 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会发生呢?
        8. 头一件,考证古典的工作,大部分被前辈做完了,后起的人想开辟新田地,只好走别的路。
        9. 第二件,当时政治现象,令人感觉不安,
        10. 一面政府钳制的威权也陵替了,所以思想渐渐解放,对于政治及社会的批评也渐渐起来了。
        11. 但我们要知道,这派学风,在嘉道间不过一枝“别动队”。学界的大势力仍在“考证学正统派”手中,这枝别动队的成绩,也幼稚得很。
23

咸丰、同治年的政治、学界

  1. 洪杨之乱,捻、回、苗乱、英法联军之难
    1. 到处风声鹤唳,惨目伤心。
    2. 文化中心在江、皖、浙,而江、皖、浙糜烂最甚。
      1. 公私藏书,荡然无存。
      2. 未刻的著述稿本,散亡的更不少。
      3. 许多耆宿学者,遭难凋落。
      4. 后辈在教育年龄,也多半失学
    3. 考证学本已在落潮的时代,到这会更不绝如缕了。
    4. 当洪杨乱事前后,思想界引出三条新路:宋学复兴、西学之讲求、排满思想之引动
  2. 宋学复习
    1. 乾嘉以来,汉学家门户之见极深,“宋学”二字,几为大雅所不道
    2. 而汉学家支离破碎,实渐已惹起人心厌倦。
    3. 宋学开始复兴
      1. 罗罗山泽南、曾涤生国藩在道咸之交,独以宋学相砥砺,其后卒以书生犯大难成功名。
      2. 他们共事的人,多属平时讲学的门生或朋友。自此以后,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
    4. 对于汉学的评价逐渐低落,“反汉学”的思想,常在酝酿中。
  3. 西学之讲求
    1. 西学东渐之复兴
      1. 自雍正元年放逐耶稣会教士以后,中国学界和外国学界断绝来往已经一百多年了
      2. 道光间鸦片战役失败,逼着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咸丰间英法联军陷京师,烧圆明园,皇帝出走,客死于外。 经这两次痛苦,虽以麻木自大的中国人,也不能不受点激刺。
      3. 乱定之后,经曾文正、李文忠这班人提倡,忽有“洋务”、“西学”等名词出现。
    2. 西学中绝,虽有种种原因,但太平时代用不着大炮,最少亦应为原因之一。
      1. “西学”名目,实自耶稣教会入来所创始。
      2. 其时所谓西学者,除测算天文、测绘地图外,最重要者便是制造大炮。
        1. 阳玛诺、毕方济等之见重于明末
        2. 南怀仁、徐日昇等之见重于清初
      3. 过去事实既已如此,那么咸同间所谓讲求西学之动机及其进行路线,自然也该为这种心理所支配。
    3. 不能在学界发生影响,自无待言
      1. 北京总理衙门附设同文馆
      2. 广方言馆
      3. 挑选十岁以下的小孩子送去美国专学说话
    4. 江南制造局成立之后,译出几十种科学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政治书也有几种。
      1. 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船坚炮利”背后的学问,对于“西学”的观念渐渐变了。
        1. 这是少数中之极少数
        2. 一般士大夫对于这种“洋货”,依然极端的轻蔑排斥。当时最能了解西学的郭筠仙嵩焘,竟被所谓“清流舆论”者万般排挤,侘傺以死。
  4. 排满思想之引动
    1. 洪秀全之乱虽终归平定,但他们所打的是“驱逐胡人”这个旗号,与一部分人民心理相应,所以有许多跅弛不羁的人服 从他。
  5. 迁怒西学
    1.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2. 因厌恶西教而迁怒西学,也是思想界一种厄运了。
24

光绪初年的政治、学界

  1. 内部,渐有向荣气象
    1. 清朝正统学派——即考证学,当然也继续工作。
    2. 但普通经学史学的考证,多已被前人做尽,因此他们要走偏锋,为局部的研究。
    3. 其时最流行的有几种学问:一、金石学;二、元史及西北地理学;三、诸子学。
    4. 这都是从汉学家门庭孳衍出来。同时因曾文正提倡桐城古文,也有些宋学先生出来点缀点缀。
  2. 外部,压迫日紧
    1. 中俄、中法、中英,丧权辱国
    2. 中日,中德,割地赔款
  3. 反思政治
    1. 中国为什么积弱到这样田地呢?不如人的地方在哪里呢?政治上的耻辱应该什么人负责任呢?怎么样才能打开出一个新局面呢?
  4. 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大思想家所留下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而那话灌输到国民的“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
    1. 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2. 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
    3. 他们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其具体的理论,虽然许多不适用,然而那种精神是“超汉学”、“超宋学”的,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
      1. 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
      2. 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到这时因为在满洲朝廷手上丢尽中国人的脸,国人正在要推勘他的责任,读了先辈的书,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
      3. 他们有些人曾对于君主专制暴威作大胆的批评,到这时拿外国政体来比较一番,觉得句句都餍心切理,因此从事于推翻几千年旧政体的猛烈运动。
  5. 新思想反动
    1. 康南海有为。
      1. 他是从“常州派经学”出身,而以“经世致用”为标帜。
    2. 新旧争辩
      1. 当时我在我主办的上海《时务报》和长沙时务学堂里头猛烈宣传,惊动了一位老名士而做阔官的张香涛之洞,纠率许多汉学宋学先生们著许多书和我们争辩。
      2. 学术上新旧之斗,不久便牵连到政局。
        1. 康南海正在用“变法维新”的旗号,得光绪帝的信用,
        2. 旧派的人把西太后拥出来,
        3. 演成“戊戌政变”一出悲剧。
    3. 表面上所谓“新学家”完全失败了
    4. 反动新学
      1. 反动日演日剧,仇恨新学之不已,迁怒到外国人,
    5. 不料义和团
      1. 跟着闹出义和团事件,丢尽中国的丑。
    6. 清廷政治一日一日的混乱,威权一日一日的失坠
    7. 八股科举到底在这时候废了。
  6. 因亡命客及留学生陡增的结果,新思想运动的中心,移到日本东京,而上海为之转输。
  7. 其时主要潮流,约有数支
    1. 第一,我自己和我的朋友。
      1. 继续我们从前的奋斗,鼓吹政治革命,
      2. 同时“无拣择的”输入外国学说,
      3. 且力谋中国过去善良思想之复活。
    2. 第二,章太炎炳麟。
      1. 他本是考证学出身,
      2. 又是浙人,受浙东派黄梨洲、全谢山等影响甚深 ,专提倡种族革命,
      3. 同时也想把考证学引到新方向。
    3. 第三,严又陵复。
      1. 他是欧洲留学生出身,本国文学亦优长,专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成一家之言。
    4. 第四,孙逸仙文。
      1. 他虽不是个学者,但眼光极锐敏,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
  8. 以上几个人,各人的性质不同,早年所受教育根柢不同,各自发展他自己个性,始终没有什么合作。要之清末思想界,不能不推他们为重镇。好的坏的影响,他们都要平分功罪。
  9. 特别的人
    1. 师范
      1. 范静生源廉所倡的“速成师范”、“速成法政”。
        1. 辛亥革命成功之速,这些人与有力焉。
        2. 而近十来年教育界政治界的权力,实大半在这班人手里。
25

总结 清末三四十年的思潮

  1. 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的部分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
  2. 一时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杂,二是肤浅。
26
27
2
Paused

Help

Keyboard shortcuts

, , Pg Up, k Go to previous slide
, , Pg Dn, Space, j Go to next slide
Home Go to first slide
End Go to last slide
Number + Return Go to specific slide
b / m / f Toggle blackout / mirrored / fullscreen mode
c Clone slideshow
p Toggle presenter mode
t Restart the presentation timer
?, h Toggle this help
sToggle scribble toolbox
oTile View: Overview of Slides
Esc Back to slideshow